- 概要
- 历史
炎陵县原名酃县。因华夏始人炎帝葬于此,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。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、罗霄山脉中段、井冈山西麓。东与江西(宁冈、井冈山、遂川)交界。全县总面积2030.24平方公里,人口196652人,其中农业人口147964人,非农业人员48688人。县辖15个乡镇。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.91亿元。炎陵县建县于嘉定4年(公元1211年),原名酃县。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,坐落在县城之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。为纪念这位华夏文明的伟大先祖,1994年4月5日,酃县更名为炎陵县。炎陵县公路交通发达,106国道贯穿全境,距铁路醴茶线茶陵站61公里,距京广线株洲站224公里,距郴州站172公里,距广州站620公里,距京九线井冈山168公里,茶陵火车站在县城设有办事处,可办理通往全国各地的客货运输。
炎陵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。各乡镇均开通了程控电话、电传和无线寻呼,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,移动电话能在全国漫游。2001年小水电开发创历史新水平。落实20处40台,总投资1.5亿元,总装机30995千瓦,开工新建电站9座,改造增容2处,建成后年增发电量1.56万千瓦时,相当于前50多年来开发总量的76%。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。完成了井冈路高标准改造,湘山路一期工程建设,中心广场硬化、亮化、绿化建设,霞阳北路建设。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,2001年新入区企业6家,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。
炎陵县物产资源丰富。境内竹木资源丰富。活立木蓄积量700万立方米,楠竹蓄积量4000万根。2001年,笋竹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。围绕“扩面、提质、增效”,新造和扩面笋竹林486.67公顷,发展各类笋竹加工企业45个,采伐楠竹200万根,加工楠竹120万根,加工鲜笋1.5万吨。笋竹产值达1.025亿元。县内盛产香菇、木耳、茶叶、玉兰片、竹笋、魔芋、绞股兰、杜仲、厚朴等山产品以及玉环柚、柰李、高山雪晶梨等优质水果,还盛产各类名贵中药材。 炎陵是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神州第一陵——炎帝陵,以超时空的力量,牵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跨洋过海,前来谒陵祭祖寻根探源;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——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,以其原始、秀丽野趣吸引四方来客考察探险、避暑疗养、观光旅游;神话第一山——湘山公园,集神话传说、名胜古迹、旅游健身于一体,使游人流连忘返。
秦汉期间,隶属南海郡揭阳县。东晋咸和六年(331)设立海阳县, 改属东官郡管辖,东晋义熙九年(413)置义安郡,郡治设在海阳县内。隋文帝开皇十年(590)全国撤郡设州,翌年,义安郡改名潮州(因本州东南部濒临大海,以“潮水往来复”之意得名)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又恢复义安郡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)义安郡再次改称潮州。唐玄宗天宝六年(742)改州为郡,潮州改名为潮阳郡。唐乾元六年(758)复属潮州。元代,潮州改称潮州路总管府。明清两代,潮州改为潮州府。
宋代以后,海阳县幅员逐步缩小,北宋宣和三年(1121)割出永宁、祟义、延德三乡另建揭阳县;南宋绍兴二年(1132)废揭阳县,重新并入海阳县;明成化十三年(1477)划光德乡的弦歌、清远、汫洲三都,太平乡的宣化、信宁二都,怀德乡的隆眼城、秋溪、苏湾三都,共8都,置饶平县。嘉靖四十二年(1563)割海阳县的下外莆、中外莆、上外莆三都和揭阳县的蓬州、砣江、鳄浦,饶平县的苏湾,共7个都,置澄海县。
清乾隆三年(1738)又割出海阳县的丰政都和揭阳县蓝田都,大埔县的清远都,嘉应县的万安都,组成丰顺县。
1951年7月,湖南省人民政府粤东办事处在炎陵县成立,同年11月,撤销粤东办事处,成立湖南省人民政府粤东行署。
1953年1月,拆县属和城属的城关镇,设炎陵市,当年改名潮州市,县市平行并立,同属粤东行署领导。
1958年底,撤销潮州市建制,并入炎陵县。
1979年8月1日,恢复潮州市建制。1980年1月,以潮州镇和下津、六亩、卧石、黄金塘、社光5个大队的地域重建潮州市,县、市再次分开建制。1983年7月1日,县市合并取消炎陵县建制,统称潮州市。 1991年12月,经国务院批准,在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(辖炎陵县、饶平县、湘桥区)的同时,恢复炎陵县。县城设于枫溪。1992年4月23日在枫溪挂牌办公。同年9月21日,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,县城迁址庵埠。